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意识到依恋的需求是基本并且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解释很多之前被错误传授的发展理论。依恋的需求贯穿我们一生,是健康的象征而不是病理性(依赖)的发展。——《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你在那里,所以我不会感到孤独。 觉照 发表于 23-9-8 17:36
你在那里,所以我不会感到孤独。
一般是这个道理,
觉照兄很对,
但人性是复杂的、现实的,
就“刺激~反应机制”来说,与现实条件 随时有变化,有不同。
否则,心理医生只会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
衡阳土话有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适应变化的环境,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有病人标签后,都有倾诉感,过于直白,
还是对于人际交往需要更灵活、智慧,
否则病友过于透明容易丧失社会工作的竞争力,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thail08 发表于 23-9-8 21:02
一般是这个道理,
觉照兄很对,
但人性是复杂的、现实的,
成人依恋比较复杂,不太好研究把握,所以研究的也比较少。
依恋研究的成果先来自母(抚养着)婴,然后延伸到少年、青年、成人、老年。 我们从依恋对象那里获取力量,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强壮,而是因为他们的可靠、他们的“在那里”给了我们力量。只因为他们的存在,依恋对象就成为自信的源泉。——《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觉照 发表于 23-9-9 08:25
我们从依恋对象那里获取力量,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强壮,而是因为他们的可靠、他们的“在那里”给了我 ...
从小到大,我们会碰到各种女性。
对自己好的、或者 对自己很好的 女性有印象。
但对自己一般好的,说不定印象同样深。
这是因为当时环境、人群、条件、刺激反应机制,可能因为匹配自己特有的 性格,
因而自己更喜欢记住她。
当然,受虐性格不在本讨论之列。
不是对方越好,就越记得住。
可能反过来越坏也越记得住。 thail08 发表于 23-9-9 08:55
从小到大,我们会碰到各种女性。
对自己好的、或者 对自己很好的 女性有印象。
这本书有专门讲有些受虐的人离不开施虐者的情况,一下子找不到,以后重看时再发上来。 觉照 发表于 23-9-9 13:15
这本书有专门讲有些受虐的人离不开施虐者的情况,一下子找不到,以后重看时再发上来。
好的,谢谢兄弟的科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