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强迫症浅析
污染强迫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洁癖,是指个体因过度害怕患上疾病或出现厌恶肮脏的感受而过度回避脏物、有毒有害物、细菌病毒和过度洗涤、清洁的一类强迫症。有一部分个体是害怕被污染而患上疾病,有一部分个体没有对污染后果的害怕,而只是害怕污染所引起的厌恶肮脏的感受。个体因追求完美而过度清洁物品虽也可以达到强迫症的程度,但不应属于污染强迫症。个体用洗涤、清洁来对抗消除头脑中关于性或暴力的念头的行为,也不属于污染强迫症。
个体自身患病的经历体验或亲人患病事件、父母的养育管教方式不当、个体神经系统过度敏感的特点、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个体适应不良的认知模式,在污染强迫症的发生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使个体的生理心理处于高度唤醒和焦虑的状态(个体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和易焦虑的特质所致),如果此时偶然发生一个污染事件,就会激活储存于个体记忆中的过去对于疾病的恐惧情绪。这种恐惧感会使处于极度不安中的个体形成夸大细菌病毒致病可能性的认知,使个体对带有或可能带有细菌病毒的人、动物、物品、场所产生恐惧,视它们为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危险物。当个体接触到这些东西时,由于恐惧心理,他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接触的那个身体部位,比如手上,他的手部就会产生被细菌病毒污染了的生理感觉,也就是出现了生理反应。这种生理感觉加剧了他的恐惧感,支持了病菌真的会导致疾病的认知。认知、感觉、情绪相互支持强化,使个体感觉自己的生命健康正在遭受极大威胁。为了减轻消除内心的恐惧和预防可怕事件的发生,个体就会自然而迫切地去洗手。洗手减轻了个体的担心和焦虑,使个体获得了安全感。洗手行为也因这一积极效果而被强化,得以持续存在。当又一次碰到自认为有病菌的东西时,就会重复洗手。长此以往,接触有菌的东西、恐惧、洗手行为就发生了固定的链接,个体就被这个固定的程序控制而无法脱身了,强迫症也就形成了。由于个体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在与污染有关的感觉、情绪、想法、东西上,使被污染的感觉及伴随的焦虑恐惧被放大,这样,减轻消除这种感觉、焦虑所需要的洗涤时间慢慢就会越来越长。实际上,清洗行为并不能洗去所有细菌病毒,但它能给个体带来安全干净的感觉,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洗行为只是一个象征仪式。只产生肮脏厌恶感而不害怕患病的个体的发病与上述过程类似。
个体减轻消除对病菌恐惧的另一种办法是避开可能带有病菌的东西。受恐惧的驱使,个体在生活中会特别关注思考带有或可能带有病菌的东西、信息,他会发现:干净的东西和带菌的东西是相互联系的,病菌在它们之间是相互传染的;带菌的东西越来越多,干净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样,他需要避开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被污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自然,清洗行为也会越来越多。个体为了避免碰到带菌的东西,不得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盯着各种细枝末节,拿东西走路也要注意保持距离,精神高度紧张,一天到晚都在恐惧中度过。受此影响,他们出门逛街、人际交往、工作、旅游也不能顺利进行,生活空间会越来越狭窄,觉得只有自己的床才是干净安全的,外面世界的威胁危险无处不在。
常见的强迫行为有洗涤清洁行为、回避行为、心理行为。心理行为是指:事前思索,每做一件事或接触一个东西都要在头脑中思索,这个东西干不干净?我的手脏不脏?脏了怎么办?等等;对过去是否接触污染物进行心理回忆,对清洗行为是否达到标准或是否正确进行心理回忆。洗涤清洁行为的的特点是:耗时长,洗手洗澡需要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频率高,一天多次选手(几十次、上百次)或洗澡(一天几次);大范围,感觉一个东西脏了,这个东西碰到的东西或可能碰到东西都得洗,洗的范围会逐步扩大;标准化程序化,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不符合则重洗或继续洗。
个体总感觉别人、别人的东西不干净,不愿接触别人、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碰自己、自己的东西;厌恶跟别人肢体接触,和亲人朋友也保持距离,有的个体甚至厌恶和恋人亲密接触。个体如此排斥他人,自然也会被他人所排斥,最后会越来越孤立孤独,但他们内心是渴望与别人接触的。
清洗行为给个体带来了痛苦,影响了社会功能,个体便企图克制停止清洗行为,可一般都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个体还在对污染物以及污染的感觉、想法、情绪进行关注思考,甚至这种努力停止清洗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排斥,这样,污染的感觉还在不断地放大,焦虑还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减轻释放污染感觉和焦虑的清洗行为怎么会成功停止呢。
可以看出,个体企图减轻消除回避对疾病的恐惧和厌恶肮脏的感受,是污染强迫症形成、存在、发展泛化的主要原因。污染强迫症得以形成、存在发展的原因有很复杂,很多的原因我们即使发现了找到了也改变不了,唯有对污染强迫症的种种努力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掌控好这一点就够了。康复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实现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