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38:19

习近平: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014-09-28 08:24:04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在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来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向全球孔子学院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致信祝贺。
  习近平在信中表示,值此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之际,我收到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286名孔子学院校长、院长的来信。你们在来信中谈到,孔子学院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而不懈努力的象征,是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纽带,并对孔子学院的光明未来充满信心。我对此深表赞赏。10年来,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为促进文化知识传播、人民心灵沟通倾注了大量热情和心血,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之在当今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支持孔子学院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民心与心的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李克强在贺信中希望孔子学院坚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深中外文化交融,让“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为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各国人民和谐共进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7日在“孔子学院日”启动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李克强的贺信并致辞,希望孔子学院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办学宗旨,鼓励特色发展,更好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3年12月,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代表一致通过,决定于今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所大学校长、院长和机构发来贺信,表达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和祝贺。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39:55

游三孔感受儒家文化 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我来说两句(19人参与)



2014-09-25 15:25:47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作者:人民网 王鹤瑾


[*]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众所周知,“素王”,即孔子。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主办、搜狐网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游走孔子故里曲阜,参观孔庙、孔府、孔林,并对话曲阜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释》的作者杨朝阳,更多地了解孔子和儒家文化,领略孔子儒家文化的底蕴。  晨光明媚,队员们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齐聚在万仞宫墙下,由工作人员领带进入孔府,即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去感受孔氏家族的温文尔雅。  进入孔府,只见楼、房、厅、堂错落有致,廊、榭、台、阁井井有条。府中的景观布局与物件陈设,无不映射出儒家学说中的克己慎独、反思内省、务实清廉、修身齐家、和谐中正等经典文化理念。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在后院的名为“戒贪图”的彩色壁画,画的主体是貌似麒麟,名为“犭贪”(同“贪”音)的动物,四周的彩云中嵌满它占有的各种宝物,铁拐李的葫芦、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萧……应有尽有。传说它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已经拥有众多宝物了,仍不满足,还目不转睛地盯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可谓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该图立于此,便是告诫子孙为官应当清正廉洁,做人应常怀律己之心,不要贪得无厌。这一理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越发显出其价值。  孔庙与孔府一墙之隔,又称“至圣庙”,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据了解,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可见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影响之深。  进到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前,碰巧赶上了一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祭孔大典。只听典仪齐唱“起户”,钟鼓齐鸣,肃穆的音乐响起来,祭孔大典正式开始。伴随着“乐舞生各就位、执事者各司其事、配祭官各就位”的唱词,主祭人、献官、执事等依次列队来到祭坛。主祭人整衣冠、洗手后肃立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并行三跪九叩之礼,场面震撼,生动地重现了后人对孔子所有的景仰,也演绎了古人庄重的礼仪,展现了中国自古敬重圣贤之士的情怀。  最后,大家参观了孔林(又称“至圣林”),即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据了解,孔林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00年,共计孔氏子孙墓10万余座。大家登墓门,穿甬道,过享殿,入墓园,一代伟人长眠于抔土之中。在看完群坊众殿,我站在孔子墓前,心里不由更加景仰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历代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文豪到草芥,无不对孔子肃然景仰。他的理论在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几乎无所不含,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有教无类到天下大同,从无违到忠信……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石,至今仍值得学习与践行。  孔子主张修身养性,对此,杨朝阳院长表示,这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包容的理念。放眼于社会与国家,社会由人组成,而人与国亦一体不分,“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归根于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个人自身的认识充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人人都到达品格高尚的境界,社会和国家自然就和谐了。  在杨朝阳院长看来,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说,从个人层面,“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敬业”的真谛,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而“仁、义、礼”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则更加直白的表明儒家的“友善”立场。可见,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独立而生的,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记得有一批诺奖得主,在1988年巴黎聚会时曾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身处网络时代,身为一名媒体人,有义务与责任充分运用网络传播孔子的智慧与儒家文化的精髓,助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呼吁大家“修己安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1:2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4-09-27 18:56:39
来源:新华网



第1页 :



http://photocdn.sohu.com/20140927/Img404704215.jpg2


   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保存到相册]


http://photocdn.sohu.com/20140927/Img404704216.jpg2


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保存到相册]

  各位嘉宾,  各位专家学者,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国际儒学界和国际学术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朋友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这次会议以“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想到这些不幸的人们,我们心中充满了同情和责任。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今年3月,我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其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文字镌刻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句话是:“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认为,在人们心中牢固树立爱好和平的思想,这对实现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度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就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沉重代价。近代以后经历了长期苦难的中国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对人类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没有阳光和空气,万物就不能生存生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2:05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2:58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9-29 21:44 编辑

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正文
[*]我来说两句(10人参与)



2014-09-25 01:01:29
来源:新华网


[*]
[*]



http://photocdn.sohu.com/20140925/Img404623586.jpg1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保存到相册]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钱彤) 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以“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习近平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习近平指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生机盎然。二是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三是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四是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习近平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开幕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叶选平主持。秘鲁前总统加西亚、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分别致辞,表示孔子和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和儒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和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和儒学文化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和难题,仍能提供智慧、启示、借鉴。  开幕会前,习近平会见了出席开幕会的部分外宾和国际儒学联合会负责人。  王沪宁、刘延东、栗战书、杨洁篪等出席上述活动。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理事,国际儒学相关学术文化团体,国际友人及中国各界代表700多人出席开幕会。  国际儒学联合会1994年10月5日在北京成立,目前有个人会员525人,团体会员45个,遍及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3:38

外媒: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讲话或开启尊孔新时代
[*]正文



2014-09-25 17:59:37
来源:中国日报网-商业频道


[*]
[*]


http://photocdn.sohu.com/20140925/Img404643271.jpg2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图为习近平与出席开幕会的部分外宾和国际儒学联合会负责人一同步入会场。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中国日报网9月25日电(信莲)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5日发表北京特派员赵琬仪的分析文章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时,并发表讲话。这或许意味着中国社会尊孔崇儒的时代已掀开序幕。以下为文章摘编: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昨天说,“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昨早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时,发表讲话。他详细阐述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原则,须“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外界观察到,这是继去年11月参观曲阜孔府并发表讲话,今年5月4日到北京大学与国学大师汤一介促膝交谈,亲切握手之后,习近平近一年来第三次表现出亲近儒家文化的姿态。  与前几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相比,习近平特别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浓厚兴趣,分析认为,中国社会近年面临道德滑坡、行为失范,食品安全、拐卖诈骗等恶性事件不断上演,中国最高领导人尊孔,包含了通过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挽救社会道德危机的用意。  习近平在逾5000字的讲话中并未提及中国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曾经出现的文化断层,而是强调从历史的角度,“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和谐,“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进一步指出,要解决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贫富悬殊、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每况愈下等突出难题,需要现代人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人类历史上累积而来的智慧和力量。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在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习近平已被国际社会视为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最具有权力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昨天的讲话在推崇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向外界表明他的“文化观”,透露了其对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的“文化观”强调维护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正确学习借鉴,及发展与传承的相互结合。  他提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强制地解决文明差异,反而会制造灾难。  习近平主张,尊重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但强调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并“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他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但不忘说明坚持务实精神,不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至于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东西,习近平表示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文化传统,讲究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同相融。  习近平去年在山东考察期间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翻阅《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中国舆论指出,这两本原本靠作者贴钱出版的书,一夜之间洛阳纸贵,各大书店强打促销,两本书的腰封还直接印上习近平的话。  在昨天的讲话中,习近平表示儒家思想蕴藏解决当代世界难题的重要启示,并进一步把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意义提升到“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否为中国社会尊孔崇儒的时代掀开序幕,将受外界关注。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5:03

习近平超常规纪念孔子有何话外音?
[*]正文
[*]我来说两句(287人参与)



2014-09-27 19:26:50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
[*]


  9月24日,孔子2565年诞辰前夕,人民大会堂。不少研究儒家的学者风尘仆仆赶来,找位置,落座,相互交流……  他们是来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直到主持人宣布议程,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大会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家主席习近平。  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尚属首次。不久前,课本中拿掉古诗词,习近平批评为“去中国化”,而且在出访的万米高空,还不忘重申把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今天,习近平高调纪念孔子诞辰,其实是再次为传统文化“撑腰”。为何如此重视孔子、重视传统?其中大有深意存焉。
http://photocdn.sohu.com/20140927/Img404704512.jpg1




  (一)从党情看,执政需要汲取传统力量  事实上,弘扬传统文化,早已是中央领导的共识。  最近,还有一个中央领导出席过国际学术会议。刘云山在今年七月出访时,参加了在哥本哈根商学院举行的“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研讨会。  在这个研讨会上,对于我们党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倡导的价值观、秉持的执政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在今天的讲话中更是指出:“中国:)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传统,既不否认过去,不做文化虚无主义的信徒;也不回到过去,做文化复古主义的“粉丝”,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应有的政治品格。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终究还是要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之上的。否则,只会造成水土不服,成为毛泽东所批判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内在就蕴含了将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而在世界文明长河中,只有中国延续了大一统的两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执政党而言,无疑是一块“执政富矿”,值得执政者从中汲取力量。习近平认为中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基于此考虑。  (二)从国情看,治理需要文化支撑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习近平是以国家主席身份出席本次大会的,换言之,习近平首先是站在国家的高度来阐述:一国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如习近平在讲话中所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而这,也不是习近平第一次表现他对孔子的“爱好”。我们应该还有印象:早在去年11月,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100多本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http://photocdn.sohu.com/20140927/Img404704513.jpg1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我们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道德却不断滑坡:社会上,老人家跌倒了,路人却在犹豫要不要扶;市场上,商品流通了,“地沟油”却不断侵蚀我们的餐桌;官场上,不少官员顶着“红帽子”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此种现象,不一而足。反观于此,民族复兴道路上,重建精神道统,迫不及待。  但历史的创造,从来不是“无中生有”;重建道统,首先需要回望历史。习近平要“仔细看看”有关孔子的书,深意正在于此: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文化支撑。  不可否认,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虽然巨浪淘沙,但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甚至是文化糟粕。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文化糟粕?无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应该是有所鉴别的对待、有所鉴别的继承,而不是“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不是回到过去,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三)从世情看,和平需要东方智慧  习近平在讲话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今年3月,他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有这么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关于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故事,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为什么要回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http://photocdn.sohu.com/20140927/Img404704514.jpg


  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比如“协和万邦”“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习近平近日在印度访问时,即引用俗语“邻居好,赛金宝”谈中印关系。而中国近代以来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也让中国更能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正视文明的多样性,不是以一个文明消灭另一个文明,不是消除文明之间的差异,而是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上,魏晋时期,佛教东传,吸收了不少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宋明时期,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  思想的力量不在于造成“文明冲突”,而在于让人们找到不同价值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文明之间的“永久和平”。当“西方中心主义”“历史终结论”席卷世界,在各地造成种种流血和冲突,染红了世界版图之时,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尤为可贵,儒家的世界意义也就凸现了出来。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5:54

杨朝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


2014-09-25 01:12:58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
[*]


第1页 :开场白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孔子的故里曲阜,再过几天的9月28号我们将迎来孔子诞生2565周年纪念日。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特别委托搜狐网承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活动,该活动包括“我有问题问孔子”,儒家学者访谈、十位儒学作者访谈、“网上游三孔”,以及集体采访中国孔子研究院参观等一系列活动,让网友近距离感受孔子文化的魅力以及儒学的底蕴。  “我有问题问孔子”专题在各大网站上线后,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关注和讨论。目前网上留言已经达到上万条。为了能够更好地解答广大网友关于孔子和儒家文化的疑问,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孔子研究院的杨朝明院长做客现场,亲切回答媒体朋友与广大网友的问题。请杨老师向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杨朝明:各位媒体朋友、广大网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和各位进行交流。  主持人:谢谢杨院长,欢迎您的到来。也要特别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媒体朋友们:他们分别是来自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新网、环球网、千龙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网、腾讯网和凤凰网的各位朋友们,衷心欢迎大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抵达曲阜后,出火车站后一路进城,沿途能看到很多儒家文化和孔子元素,昨天到今早大家也参观了孔子研究院、孔府、孔庙、孔林,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对孔子和儒家文化有了自己更深的体会。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6:51

 现在,我们就把时间交给现场的媒体朋友们。同时,我们也特别从“我有问题问孔子”专题里面搜集了一些网友的问题,等下会穿插在媒体朋友们的问题中,现场向杨老师请教。  现在请我们的媒体朋友们自由向杨老师提问,谁想先提出第一个问题?有请后面那位穿白色衣服的女生。  网络应当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重要媒介  人民网提问:杨老师您好,我来自人民网,这次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特别委托搜狐网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活动”正在全国举办,请问此次活动您认为在传播和弘扬儒家思想上有些什么积极意义,未来的大众媒介,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担当怎样的责任?  杨朝明:这个问题我曾经遇到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孔子研究院成立时有一个媒体也曾问我,他说你们曲阜师范大学的孔子研究院和人大的孔子研究院之间的优势劣势分别在何处。  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们的优势是在曲阜,这里是孔子故里,劣势也是在曲阜,这里交通相对闭塞。几年间高速公路通了,高铁也通了,这种就劣势现在已经没有了。高铁开通后有一位媒体记者问我:高铁对儒学意味着什么?答案很简单,让孔子也“坐”上高铁。  网络时代,从网络传播角度来看,现在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媒介就是网络,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讲,传统文化迫切需要走向民间、走向大众。所以说网络是传播传统文化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现在让传统文化走向大众和民间,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好网络。当然,我认为网络在传统文化的宣传中首先应该充当传播积极精神的助推剂,或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集散地,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7:27

习大大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温情和敬意  主持人:感谢杨老师的回答,网络是助推剂,这个媒介不仅仅包括互联网媒体,可能也包括时下火热的自媒体如微博、微信等。  下面哪位媒体朋友有问题,请举手示意我。有请那位蓝色衣服的男生。  新华网提问:杨老师您好,我来自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3年11月26号来到孔子研究院考察并座谈,通过您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触,您认为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情结,他的到来将对未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哪些促进?  杨朝明:去年11月26号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不久就来到山东曲阜,特别是他还来到孔子研究院。作为中国孔子研究院的院长,我很荣幸能够陪同总书记对孔子研究院进行视察,并参加座谈会。  在与总书记的接触中我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一种崇敬和尊重,同时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比较理性与科学,总之,他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温情和敬意。  从总书记的谈话中我们能够深切感觉到,总书记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认识文化问题,高瞻远瞩,同时他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也非常深沉。  习大大在仓库会议室座谈: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标识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顺着刚才新华网朋友的问题,我也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您,您是当时接待总书记的亲历者,大家一定很好奇习大大在孔子研究院的过程中有哪些幕后趣味细节?还有他参观的原委也希望您给我们讲一讲。  杨朝明:接待总书记这件事,对于孔子研究院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荣幸的。我本人负责为总书记讲解并且参加座谈会,所以,对很多细节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他对文化方方面面的思考。比如说座谈会结束后他对送行的各位说“各位请留步吧”,这时,他注意到我们一位同事穿了带有民族元素服饰的上衣,就走过去说“你穿的不是中山装吧?”这件上衣,是我们举办世界儒学大会时集体定做的。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国服,于是大家对这个问题就七嘴八舌进行议论,总书记听得非常认真。等到大家议论完要离开的时候,刚走到第一个台阶,总书记突然说了一句,我们今天总不能穿汉服吧。继续往下走,总书记又问,我们今天祭祀孔子时穿什么服饰?  因此,我认为总书记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标识,这种文化标识是从文化的深层一直到表层,所谓表层就是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其实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在建立的时候都有一个自己制礼作乐的问题,有些方面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主持人:服装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符号,在《论语》里面孔子也把这个礼服提到很重要的位置,这个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我还要继续向您求证一个问题,好像说总书记当时开会时的会议室是一个仓库改的,有这种事吗?  杨朝明:是这样的,孔子研究院确实有些会议室是仓库改建的。因为总书记时间比较紧张,并且提倡俭朴的工作作风,二楼展览大厅后面有一个仓库,这个仓库其实位置合适,但是里面非常俭朴。我们稍微对这里进行改装,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其实也是一种号召或者让大家一起提倡俭朴的工作、生活作风。  主持人:庄重不在乎里面有多少名贵的陈设。  杨朝明:你说的对。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8:12

 《论语》各篇章间、句与句间逻辑紧密  主持人:现场的媒体朋友们,谁还想向杨老师提问?有请黄色衣服的这位朋友。  光明网提问:杨院长您好,我来自光明网。总书记翻阅了您所主编的《论语诠解》和《通解》,使得这两本书家喻户晓,据说您在《论语诠解》一书中提出很多新的观点,能不能给我们稍微介绍一下?  杨朝明:《论语》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我本人学习传统文化多年,也写过一些著作,但是没想到会去做《论语》的诠解,因为相关的本子很多。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我就发现《论语》非常重要,并且,我们在认识《论语》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论语》这部书是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但是它又不是简单且随意的条文的堆砌,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如果把握到这点,那么就很难对《论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因为书中的片断前后没有联系,收录的言论都是什么意思,为何每一句都有那么多的争论,就很难去理解。  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论语》的编者是子思,子思十分了解孔子,他希望通过孔子的语录来展现孔子学说的整体,故而《论语》内文中前后篇章的联系都十分紧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首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大家都了解,但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按我们通常的理解,第一句话是说学习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第二句话谈交朋友的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好像这是在谈一个人的胸怀。经过研究我认为传统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在这里是名词而不是动词,它是指学术或者一种理想信念。“而”是假设连词,“时”是指那个时代,它表达了一个愿望:假如我的学术或者我的理想和信念能够被这个时代所认可。“不亦说乎”,“说”是通假字,喜悦的意思,“不是太令人感到喜悦吗”,这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他周游列国其实也是为了将理想实现,所以这个“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和“士志于道”,道和学是同位词。那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孔子追求理想的没有实现,那么退一步有人理解我也很快乐,这个“有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同学曰“朋”,同志曰“友”,“志同道合的人认同我也很快乐”。所以没有达到整个学而时习之,但是有人理解我也很快乐,这是第二层。再退一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便所有人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对这一章的重新理解使我们认识到,真的是就像西晋时期一位学者说到的,《论语》第一篇是通盘考虑,通盘解说孔子一些学术,从第二章开始讲孔子的为政、孔子的礼学思想、孔子的仁爱学说等,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篇尧曰,尧舜禹孔子王道理想的实现,它们之间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  因此,《论语诠解》主要是重新整体的认识孔子,因此从里面的一些话语可以看出,对于很多争论问题,可以“择善而从”。《论语诠解》是基于长时间以来,在对于古代典籍的综合理解和认识后,对孔子思想的进行了更深层把握和重读。  主持人:杨老师刚刚回答非常有启发作用。  中学时,我们就开始学《论语》八篇中的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我们一直认为《论语》是一本记录碎片化言语的散文集,但按照杨老师的研究,其实它每一章之间都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  谢谢杨老师,下一个问题哪一位媒体朋友想要发问?有请第二排黑色衣服的男生。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中国新闻网提问:杨老师您好,我来自中国新闻网,我想问您的是一个关于学术方面的问题,您认为孔子和儒家思想真正的核心是什么?  杨朝明:一听到这个问题,我马上想到2000年我曾经主编过一本《儒家文化面面观》,它以问答的形式解说了孔子文化和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为什么设计这么一个题目?因为学术界中,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有人认为是“仁”,还有人说是“忠”是“和”等等。那么,孔子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我认为,首先孔子思想当然有核心,当前学术界都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这个应该没问题。但是在孔子人生的不同时期,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一直是动态变化的,这点非常明显。如果不是生活在春秋末年乱世,那就不会有孔子,他自认为自己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什么叫礼?礼就是一种社会秩序,礼就是一种规范。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社会规范和秩序,这个社会就乱套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礼”制订很容易,但“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商君书 画策第十八》),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订法律很简单,但是又有哪部法律能够保证法律的执行?”。50岁以后孔子更多谈到“仁”,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人如果没有仁爱,没有遵守理论的自觉,那么礼治秩序怎么办呢?所以孔子的思想学说是围绕“仁”进行了阐发。因而说仁爱学说在孔子的思想中处在一个非常高、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学者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是有道理的。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就着中新网媒体朋友的问题,我们穿插一个之前筛选的网友提问,这个网友的网名叫做“一道胡言”,他讲的问题比较犀利。  自从有孔子以来,没有人亲眼见过孔子说过一句话,也没有人亲眼见过孔子写过一个字,所谓孔子的学说都是个“传说”。有人就把当时的一个学派如此得推崇,甚至把它列入了国学,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请杨老师给我们解答一下。  杨朝明:这个问题的确有点“传说”。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中国有没有国学?如果有,那国学是什么,如果不是孔子学说、儒家学说到底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当然没有看到过孔子写的一个字,没有听过孔子说的一句话,那么其他中国古代学说的代表人物,我们听到谁亲口说话了?我们听到过老庄么,我们听到韩非子、管仲、孙武子么?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整个中国文化就是一个传说。  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以前有时候我也有思考过,只不过我想这个网友有一些半开玩笑的意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历史一朝又一代更迭,让中华民族支撑到今天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有一位英国作家就说了,中华民族因为有了孔子学说,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更和谐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那么,我们的生命本色、内在理念、民族的心灵积淀到底是什么?  我们今天当然没有见过孔子是怎么说的,也没有看到他怎么写的,但是历史上清清楚楚留下了孔子的学生子思在《孔丛子》记载:“闻之曰”如何如何,也就是说子思就是孔子口述的见证者,或者从他人那里听闻了孔子言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孔子遗说的来历。  在《孔子家语》里面也有记载,孔子晚年的时候,他的学生中有两个年龄比他小50岁的孩子,“每孺子之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侍记之”。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他在讲学过程中,这两个年轻人轮流记录孔子的言论,这些材料虽然我们没看过,但当时是有人看到过的,所以这些材料的来源都不是空穴来凤,因此我们今天不能搞历史的虚无主义。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正本溯源的解答,下面继续把问题交给媒体朋友们提问。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8:5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  环球网提问:杨老师您好,我来自环球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涉及国家层面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涉及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涉及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很好地体现和延续了儒家思想。您认为二者有着什么样的内在逻辑?  杨朝明:谢谢,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我参加过很多的讨论,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也都是各抒己见,其实我个人觉得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传统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也都为大家所共知,比如四维、五常、八德。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述,我认为与传统价值观的内在精神都是一致的。可以这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成不同的层面,有国家层面,有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实际上都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所以一个人对于社会层面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实际上最终是归根到个人修身做人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实际就是在讲述修身做人问题。如果社会中每个人做人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我们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还是“国家人”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传统价值观中的四维五常与我们现今在修身做人之间有关联,传统价值观中的“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也是一致的,而“敬业”实际上就是传统价值观中的“义”。什么叫义?作为职业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去做,“义者施之以宜”,事情应当如此。敬业、诚信当然是“信”,而“友善”就是讲述人与人之间如何处理关系……  实际上,传统的价值观中最深层的内涵就是在解决如何修身做人的问题,而做人问题由古至今都是所有信仰的基础,也是不论传统还是现代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两者之间是精神上完全一致。  主持人:同时它还是一个一脉相承的东西。  孔子学说具有超越意义  杨朝明:今天的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可以说完全是一脉相承。传统价值观中表述的自由平等,听起来好像和西方没什么两样,这是因为不论东西方,这都是人类共同追求,故而孔子学说是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干事曾经说过,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时间虽然过去了2500多年,但仔细想来,我们的社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不论这个进步的多少,今天我们仍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孔子学说所展现的价值观念是超越时代的,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并照耀今天和未来。所以说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它的时候,很多问题都是相通的。  主持人:您刚才回答的这一点正好同我们收集的一位网友问题契合,我也把这个网友问题念出来请大家听一下。这个网友的名字叫做“孤单的琴键”,他问到:孔子的学说可以说是为国人提供了一种进德修业的内核体系,但是它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孔子是文化的种子,而不是粮食。我们现代人的智慧难道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吗?两千多年前的思想,真能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  杨朝明: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对孔子地位的评价问题。很多学者曾经这样表述,说孔子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孔子自己也说他的学说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故而诸多学者的表述可以用梁漱溟先生的话作为代表,“孔子把他以前的文化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从孔子里出来”。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文化的概念问题。文化有表层、中层、深层之分,表层的文化就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层的文化就是制度层面;深层的文化是一个价值观层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学说是价值观,是荣辱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指导着我们的制度建设。所以孔子学说的确对文化的影响很大、很深。从孔子时代至今虽2500年已过,但孔子学说的意义也就如同辜鸿铭先生所说,孔子学说就像加减乘除,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3×3等于9,今天3×3依然等于9。这句话是在表述孔子学说的超越意义:孔子思考的不是一时一地,而是在思考一种超越意义上的我们应当遵循的东西。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讲求“道术”的时代,但孔子已思考到了“方术”。历史上,直到庄子之后“道术”才向“方术”的转变。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更不能以简单的或者以进化论的观点去理解我们的文化,认为我们一定比古人强。如果是这样的话,显然对待历史文化,我们都会采取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49:31

儒学的核心是教导人如何做人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的解答,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场,哪位媒体朋友想要提问?  千龙网提问:杨院长您好,我来自千龙网。我的问题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承和弘扬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儒家思想如何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相结合?  杨朝明:这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就是研究结合手段的问题。我刚才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中国也是历史上的中国的延续。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显然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那么这种汲取营养该从哪种角度去理解思考?  遇到这个问题,我常常想到上世纪20年代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柳诒徵先生,他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开山者,他有一本书叫《中国文化史》,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论中国近世之病源》。他所处的时代,中国出了很多问题,病根和病因到底在哪里?他说道,“当今中国的问题不在于信不信孔子,而在于成仁不成仁。那些破坏社会国家的人“皆不成仁者所为也”。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那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使“人人之所以为人”。意思就是让每个人知道做一个社会的人应当如何做。  他说这个问题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我们很多人就是价值观混乱。作为一个人,我们该如何修身做人,这是最大的问题。比如,现今我们常常听到朴实的农民说,这块菜地是我们自己家吃的,那块菜地是贩卖的。说这个话的时候他们的脸都不会红,这非常可怕。再比如,养鸡的人说我从来不吃我自己养的鸡,那你养鸡的目的是干什么?  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当下问题就是使“人人之所以为人”,柳诒徵先生也说如要真的达到这样的目标,“非孔子之教莫若也”,意思是要解决这个“成人”的问题离开孔子之道真的做不到。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它是有核心的,这个核心实际上就是儒学是“成人”之学,是让每个人成为社会的人的学问,让人不但是自然人同时是一个社会人。在作为自然人时我们有时可以随心所欲,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要求。当我们想随心所欲和我们需要遵守规则时,那么儒学给了我们很多的答案。  背靠前人思想精华,成就孔子学说的博大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刚才的问题从传承的角度到实操的角度,解答了儒家思想应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相结合。  我记得孔子《论语》里面一段话原文“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论语 阳货》),是说孔子在那个年代已经出现人心不古,孔子已经在说当时的人没有古人那么纯朴了,那么对于这种事情他是怎么样去给大家提供解决的方法方式的?如果我们也想学孔子,我们也想不断修饰内心,该怎么做呢?  杨朝明:你在问题中说到孔子那个时代的情况,这都是我们对于中国历史问题的一种基本看法,这种信念深层的原因是孔子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孔子学说也好,其他的中国历史文化也罢,它们都是基于中国文化的一种自然发展,它们从诞生直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在孔子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人刚刚跨进文明的门槛,那么孔子思想的超越性或者它的深刻和高度就会打很多折扣,但事实上那时的中国社会已经能具备一定的文明基础,文明的发展往往都是加速度的。最近这二三十年中国的发展让我们目瞪口呆,但是其实越是在上古时期历史的发展步履越缓慢。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想表明一个观点,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的可以继承的学说,所以他才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正因为孔子学说有一个广阔的发展背景,才成就孔子的博大。孔子学说中很多都是基于对社会、对人心的深刻思考,所以那个时代才有很多思考,比如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中“为己”就是修己。他认为以前很多思想家,比如尧、舜、禹、汤、武等这些圣人认为,修身方面人应该先修己,只有修己才能推己,只有修己才能推己及人,一个人连起码的修身都做不好怎么能推己及人呢?  孔子的学说根本是在修己基础上的爱人,修己基础上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己”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人而是具有道德修行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也谢谢刚才千龙网的媒体朋友提出这么好的问题。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50:11

 古代学生首学《关雎》 青春期“明礼”最重要  搜狐网提问:杨老师您好,我来自搜狐网。刚才您关于修身的观点令我受益匪浅,我们现在强调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经常会把目光聚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忽略了另外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是要以格物为前提的,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时,是不是忽略了一些东西?  杨朝明:这实际上是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提到的。《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什么叫“明明德”?其实就是张扬善性,把人好的德性放大。这也是一个修己的过程,由修己影响到他人,由修己而安人,这叫“亲民”。每个人都这样修养达到社会的至善,这叫“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八条目”。这八条目前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面是修齐治平,修身是一切的基础。  我们知道《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什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就是修身的功夫。什么叫格物致知?按照我粗浅的理解,就是在实践中求得真知。我们如果坐在书房里空想,请问真知从哪里来?格物其实就是在实践中理解社会和人生。这样我们才能求得真知,才能理解事物发展的理,了解理之后才有可能正心,才有可能诚意,这就是一个修身的功夫。  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该不该修身?家庭里面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成员?作为一个国民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本身都是修身的工夫。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空洞地喊修身,可能做不好。孔子常说一个人的成长好比八个字:“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至于道就是追求道术,游于艺其实就是游于六艺,不是指小的六艺而是大的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像孔子那时候,8岁进小学,15岁进入大学。15岁这个年龄正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孔子家语 卫将军文子》),无论是《孔子家语》还是《大戴礼记》都有记载:孔子教书上来就教《诗》。《诗》的第一篇为什么是《关雎》呢?关雎是一个爱情诗,它是指男女相识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尽管思念得很着急,但还必须得“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发乎情止乎礼。  刚刚进入懂事年龄的孩子,他就必须了解我是一个自然人,但我不能仅仅是个自然人,我必须懂得社会规范。这就是“明礼”,这就是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体会那个礼,只有明白了那个礼,那么我才能去坚定地遵循那个礼。所以格物致知之后才能正心诚意,这本身就是一个修身的功夫。我们如果空谈修身,可能做不好。它是一个明礼正心的过程,但是这个明理正心必须在具体实践中去把握人生,去理解人生,去理解自己。  主持人:刚才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古人青春期学的是爱情诗,没有被老师禁止,爱情诗反而教导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孔子首先是教育家,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技艺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人格培训。  杨朝明:你说的很对,我们常常说到古代学者特别注重人的修身,但是我们教育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适时而教”。所谓适时而教像《礼记 学记》里面所说的,“当其可谓之时”,可教之时来教这叫时教,还有“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过了这个年龄,再进行人心教育效果不太好,因为已经定型了。周代的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古时8岁读小学,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朱熹 《章句序》)。所谓节就是洒扫应对,洒扫就是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现在很多的妈妈看到孩子打扫太累了妈妈上,肯定不合适,你帮孩子做得太多,孩子自己该做的可能就不做了。洒扫意味着孩子自己整理内务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应对呢,应对就是和别人进行交流。进退之节,指在社会上如何和别人交往,交流和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的孩子不和别人交流,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就是在一代一代的交流中进行的。  前段时间我们注意到,江苏省普及传统文化的时候从孩子的礼仪教育入手,这是很好的切入点。有一位老师发现学生不会和老师交流,他做了个实验:在上课前站在教室前门,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很多学生看到老师站在前门,竟然从后门进去了。另外一些学生抬头发现老师,便快步走进去。只有极少数学生跟老师打招呼。这个现象目前很普遍。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交流礼仪都没有了,孩子应该学什么?一些地方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生硬地给孩子布置作业:回到家以后给自己父母洗脚。这只是表面现象,孩子应该具备对父母辛苦的理解和了解,这种情感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呢?礼就是礼,乐就是如何演奏弹唱,御就是驾车,射就是射箭,射御就是古代军事体育教育,那么书就是写字认字,数就是算术。礼乐射御书数实际相当于现在小学的课程,孩子在从中可以了解有什么是什么,但是未必了解到为什么。进入大学以后他就要学习穷礼、正心、修己安人之学。穷礼就是了解社会人生,只有穷礼然后才能正心诚意,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社会的管理者,进而成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古代的大学之教是这样的。小学一般的孩子都要学习,但是大学在传统中国里面就是贵族子弟和民之俊秀也就是卓越的年轻人专属。现在意义的大学已经很普遍了。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教育可能是反过来的,小学有思想品德课,大学学习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类,对您说的知礼方面少一些。谢谢杨老师,下面的问题。

美惠子 发表于 14-9-29 21:50:41

传统文化怎样学习 原典翻译对读最好  新浪网提问:杨老师好,主持人好,我来自新浪网。刚才说到孔子的教学,我们当代人阅读和了解儒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经典应该如何读,首先该读哪些书?  杨朝明:我们今天如何读经典或者如何选择经典,其实和我们刚才说到的问题是一致的。中国传统经典很多,从《四书》到《五经》一直到蒙书。这些经典有的是根本性的,有的是延伸性的,有的是为了普及的。如果孔夫子今天来到我们现场问他,我们想学习你的学说,我们应该读什么书?他可能除了《四书》、《礼》、《乐》以外很看中《春秋》和《周易》,为什么呢?《春秋》是他晚年做的,《周易》也是他晚年做的,《周易》代表他哲学认识的一种高度,《春秋》其实代表了他的一种政治思想。孔子曾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意思是:与其说一些空洞的话不如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表达我自己的好恶。所以他写春秋时期的鲁国历史,也非常注重用词,就是传统所说的“属辞比事”(《礼记 经解》)。比如孔子写杀人,他可以用“攻”,可以用“伐”,可以用“弑”,也可以用“杀”,用不同的字表达不同的情感,或正义与非正义。所以《春秋》“寓褒贬别善恶”,孔子的思想都在里面,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 滕文公下》),也就是在春秋里面表达我的思想,所以出了春秋三传,才有《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传下来的就三部。《春秋》非常重要,春秋里面有很多的格言大义,今天读起来非常艰难,《周易》也是如此众所周知。  《五经》当然是根本,但是孔子没想到自己去世以后又有了《论语》,后人把他的言语编辑出来了,还有了《孔子家语》、《大学》、《孝经》还有礼记里面的《中庸》等等。后来《孟子》、《荀子》也有著作留存下来,也有遗说,这些实际上都是属于一些言论集,一些对经典义理的倡导。如果说《五经》是第一个层面,那么《四书》和《孔子家语》孟荀这些都是第二层面。第三个层面我认为是蒙书,这个蒙书就是让青少年了解它,诗歌适宜,从孔子到今天过去了太长时间,很多书读不懂,要便捷走进它,则可以读一些蒙书,比如《三字经》、《弟子规》。不同年龄,不同层面的读者可以进行不同选择。孩子可以让他们读点蒙书,对于一般的成年人可以读《四书》。至于对于经典的深究特别是一些研究者当然要综合去研究传统化的典籍,包括一些其他相关的典籍。  主持人:大家古文的基础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会有很多人做解读的工作,比如说李泽厚、傅佩荣、于丹、李零等等,他们的书卖得非常火,您有没有对他们看过有哪个研究是您比较推崇的?  杨朝明:这些著作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影响比较大的,从原典时代到今天,时间过去很久了,要走进经典必须借助现在一些学者对经典的理解,虽然各自的解释会有一些不同,但我认为这是学术研究的正常现象。  主持人:今天学习孔子、学习《论语》,我们看原典好还是可以结合看解读好?  杨朝明:如果读得懂原典当然看原典好,只要有可能的话还是要看原典,再结合后面的解读去理解原典,如果觉得它可能有不太准确的地方,那么结合对读,对读之后你会有所选择,选择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走近思想家的过程。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习近平: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