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惠子 发表于 03-9-8 22:00:50

“挑战自我”一说的谬误(李加波)

  “自我”(ego)一词出于拉丁语的“我”,意为精神活动的核心。它是中性的。

  在弗洛伊德关于精神结构的三分模型中,自我是一个与“伊底”(id)和“超我”(superego)相对应的概念,代表一组认知与知觉过程,包括有意识的、在与现实接触中的记忆、问题解决、现实性检验、作出推论、自我调节的努力等等,以及在伊底的原始本能性要求、内化了的社会的和父母的抑制、超我的禁止,以及关于现实的知识之间起中介作用的特殊防御机制。它有着一个为保持精神平衡而积极发挥作用的行政官的职能。因此,自我是正向性的,有用的。在自我的统合下,人格才显示了某种完整性。

  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喜欢说“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之类的话,却是误用了“自我”。在这种用法中,“自我”已不再是中性的词,更不是正向性的,而是贬意的。这种说法意味着自我是自己的敌人,是需要加以限制、控制、管制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破坏力量。于是,个人人格在与他的“自我”作战的同时就呈现出一定的分裂倾向。或者说,这样主张“战胜自我”的人,其实是处于“自我焦虑”之中。

  与自我为敌的人,不能安然独处,不能享有快乐的时光。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宁静、平和,不知道感谢生活。这种人格偏差的严重化,为各种神经症提供了可能。他们往往假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名义疯狂地投入一些貌似具有挑战性的“事业”中去,漠视真正的内心需求,追逐外在的“成就”,甚至成为“工作狂”,心理压力巨大而难以平衡。他们生活在不安中。典型的“A型性格”,证明是许多心因性疾病的病理基础,而这种人中具有“挑战自我”的倾向分外明显,强烈。他们有时成了地道的“工作机器”,当然要时不时地感到“人生太累太没意思”了。以“战胜自我”来美化不能坦然接受自我、信任自我、喜爱自我的个性缺点,是屡见不鲜的。而我们的社会对此似乎非但不能有所警惕,反而总是一再怂恿,使这种不良的价值取向成为风潮,甚至时尚,实在是可悲而危险的。

  把自我当成敌人的哲学基础是人性本恶。这种人的人格结构中,以快乐为原则的“伊底”过分强大,占据着自我的大部分地盘,所以,对自己是不信任的,有敌意的。之所以要战胜自我。说穿了,就是要通过加强“超我”的道德警察的力量来“战胜”自我中“偷懒的”、“堕落的”、“自甘沉沦的”伊底。自我的其它成分,如进步的、趋善的那些东西被忽视了,被排斥了,把人性当成万恶之源了。自己与自己作对的结果,是使自己不能悦纳自己,喜欢自己,老是处罚自己,责备自己。其实这是一种不良的人生观。它把人的恶的一面夸大了,充满了自信的危机。

  这种人如果“成功”了,他会严重地感到自己被异化了,比如有的人视财富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战胜自我”就是超越贫穷,到最后,他可能成了百万富翁,而那时,他却感叹“除了钱我一无所有”。如果他在“战胜自我”中失败了,那就更惨,不免会内疚、羞愧、有犯罪感,灰心失望而沮丧不已,甚至于一蹶不振。于是,从一个貌似进取的虚假繁荣中,一下坠入精神分裂与心理危机的万丈深渊,万劫不复。一切不带科学目的的漂流活动,都是这种自我表现欲过强的人的写照。“胜利”者的微笑之后,掌声停歇了,花环枯萎了,剩下的就是悲哀。而一簇簇被巨浪吞噬的“无名英雄”们,则是一点冒险的价值也不没有了。他们白白牺牲在了自己不良观念的毒害中。

  有的运动员,把参加比赛、拿奖牌、得冠军看是对自我的挑战与超越,说成是“战胜自我”,也是这种哲学、这种个性的偏差典型反映。试想,参赛、得奖,哪一样不是你的原来就有的自我呢?有的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的动机,就在于不能叫自己偷闲,把一根神经的弦绷得紧紧的,难免要得考前焦虑症、考试紧张症以及高考之后(不管是录取的还是落榜的)的空虚症了。这种把理想排斥于自我之外的人生,自我能不分裂吗?理想原来就是自我的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也成了敌人,需要你去与之斗争,那么,你还有什么可以骄傲呢?还有什么可以据以自信呢?所以,把自己分裂成“一个需要去战胜的自我”和一个“去战胜这个自我的自我”,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合人性的。

  健全的自我,是一个合格的行政官,在人格中有效地组织各动力成分,协调它们的关系,起着润滑剂、调解员的作用。它是我们每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的根本保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要善待它,要与它和平共处,谋求成长、成熟。成熟意味着心理的健康,意味着自我是和谐的、统一的、圆整的,而不是分裂的、敌对的、破碎的。

  因此,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喜欢自我、接受自我,或者质言之,悦纳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达成自我、实现自我,也才能完善自我。这就是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他们看来,自我不是敌人,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有着永远挖掘不完的潜能、积极向上的特性、值得尊重、爱护、发扬光大。自我是所有创造性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依托,是生命的归宿。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已对弗洛伊德的性恶论与决定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人本质上是向善的,是愿意努力实现他的潜能、发挥他的个性、追求完美的。虽然在理论上把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只能当成是两种假设,各执一端,争论还未见分晓,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前者更易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受到了学界更多的重视与推崇。

  所以,“挑战自我”之说可以休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挑战自我”一说的谬误(李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