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 如何走在阳光下 华商报
社交恐惧 如何走在阳光下2006-11-22 华商网 - 华商报
人是群体性的动物,可是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害怕参加集体活动,害怕与人交谈,在某些场合总是不由自主地口吃、出汗、脸红、颤抖、手脚冰凉、呼吸困难,甚至于晕倒在地,这是不是病呢?是的,医学上把这些症状称为社交恐惧症。记者最近就接触了有这些症状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有学生、公务员、干部、职员、医生,甚至教
师,许多人长达十几年、几十年被自己的“心魔”困扰着,无法完成学业,无法继续工作,无法与人正常交往,为医治好这种“怪病”,他们心力交瘁,有的人已是倾家荡产。
■躲进角落的“孩子”们
他,只有18岁,从小学到初中,遇到运动会之类较大的校园活动,常常会紧张得晕倒在地,上街行走都困难。对他的家人来说真是灾难性的打击,父亲带他四处求医,治疗近十年,药物没有缓解他的痛苦,反而让这个清瘦的小伙子显得木讷、迟钝。和他同龄的一名少女,甜美的笑容背后是深深的自卑、压抑,渴望与人交流又怕与人交流的矛盾让女孩无所适从。和别人交谈时,对方任何的表情变化都能被她捕捉到,她会不断地反省自己,一遍遍回忆每个细节,不断自问:我哪里做错了,我有没有对不起别人等等,想得头都疼了,却不能停下来。女孩说,这种情况初中时就出现了,这病缠了她好多年了。记者还见到一名高校男生,尽管读研究生,但是一见到人就脸红、出汗,尤其在异性面前,还有开会的时候,紧张得不得了,总感觉大家都在注意自己,他说:“我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出丑,觉得抬不起头,很丢脸。”
“如果以年龄划分,社交恐惧症是青少年心理障碍中的首发疾病”,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施旺红教授告诉记者,主要是家庭和性格问题。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孩子社交的技能,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患了此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
■精英光环后的泪水
她,端庄靓丽,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表现出色,是行业内优秀的“新星”。她不能正视别人,眼睛不知看哪好,不能集中注意力,与人交谈时语无伦次,总是失态。7年前,她曾去看过一位精神科名医,听完她的叙述,医生沉默不语,她小心地问“是不是有点变态”,医生说有点,专家的判断让她几近崩溃。后来偶然看到一本书,才知道自己是“视线恐惧”。
施教授说,社交恐惧症不单是心理问题,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在美国,社交恐惧在人群中占12%%~13%,与抑郁症以及酒精依赖,并列为美国社会三大危害。该病除造成较严重的功能障碍外,病程中自杀危险性比一般公众高5倍。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面临着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不适应现象日益加剧,社交恐惧症也猛增起来。虽然迄今还没有全国性的流行病调查报告,但从日常的门诊业务中已不难看出,社交恐惧症所占的比例,几乎占心理疾病的20%,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
■慢慢恢复自信,直至康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所描述的痛苦与常人不同,让他们担心和烦恼的都是些“无聊”的事,正如我们平常说的“小心眼”的人。他们意识到了自身的缺陷,认为对自己非常不利,精神上过于敏感,以致“积虑成疾”。与此同时,他们自省性又很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即使是日常小事,也会与自己的缺陷联系起来。比如担心咽唾液的声音被别人听到,越担心越觉得唾液多同时越紧张。发现自己“异常”后,又拼命地与症状作斗争,总期望它没有,想彻底消除,结果越跟自己较劲越严重。等到严重得要去看医生了,大多是十年以上,而且在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生那里均没有找到灵丹妙药。
据了解,目前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另一种公认的治疗社交恐惧最有效的心理疗法是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正马教授是世界上最早报道社交恐惧症的学者,“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其治疗理念的精髓。施旺红教授认为药物治疗能减轻症状带来的痛苦,森田疗法能帮助病人改变自己对症状错误的认知,完善性格,助人成长,鼓励患者做一个外表正常,内心健康的人。对患者来说技巧是不要总想着一下子根治,而是树立小目标,取得小进步,得到小快乐,慢慢地恢复自信,直至康复。本报记者 赵培羽 森田疗法能登上当地的主流媒体,真是不容易啊,不知道在全国算不算头一回。感谢施教授,感谢这位记者。 森天的方法需要介绍给更多的患者!
大家都有责任去宣传拯救更多的朋友! 俺也看到这篇报道了。好。能让更多地人了解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更多的人知道森田。 难到我又回到起点了??/
页:
[1]